2024年下半年,东莞市悄悄上线了“码上莞理”小程序,旨在“全过程”督促生产企业加强更换活性炭,从而提高VOCs的治理的操作规范性及管理效能,并且在多镇街几百上千家企业中试点运行。然而作为业内从业多年的小编,则认为该管理手段可能进入了“换炭数量多就是VOCs管控成效大”的思维陷阱。
不可否认“码上莞理”的存在价值,让企业更准时换炭、换炭量“4倍”增加。利用“码上莞理”来督促企业换炭,实现了采购单据、更换前后照片或视频、危废储存照片、转移记录等的全过程留痕登记管理,然而这未必就达成了良好的实际治理效果。众所周知,活性炭的品质直接影响VOCs的吸附量,而市场化的活性炭种类多、品质良莠不齐,在企业端很难分辨炭品的状态和适用。很多人对于煤质颗粒活性炭、木质活性炭、合成炭等的技术参数缺乏科学的认识,更是有业内人士在碘吸附值、四氯化碳、甲醛、甲苯吸附率、丁烷工作容量等等的技术要求存在盲区(不能只管微孔发达程度,也要考虑气相吸附表现吧);当然这些技术活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,暂时无法精细化管理,一定阶段内可“滥用”650或800mg/g碘吸附值来定义活性炭的品质和适用性。
从短期内提升换炭对VOCs治理成效的角度考虑,可能官方或其下属权威检测机构在VOCs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内主导碘吸附值的快速化验工作,利用现有技术条件,协助企业识别活性炭的品质和适用状况,可能是下一步改进VOCs治理成效的新方向。